<legend id="h4sia"></legend><samp id="h4sia"></samp>
<sup id="h4sia"></sup>
<mark id="h4sia"><del id="h4sia"></del></mark>

<p id="h4sia"><td id="h4sia"></td></p><track id="h4sia"></track>

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
  • <input id="h4sia"><address id="h4sia"></address>

    <menuitem id="h4sia"></menuitem>

    1. <blockquote id="h4sia"><rt id="h4sia"></rt></blockquote>
      <wbr id="h4sia">
    2. <meter id="h4sia"></meter>

      <th id="h4sia"><center id="h4sia">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</center></th>
    3. <dl id="h4sia"></dl>
    4. <rp id="h4sia"><option id="h4sia"></option></rp>

        公开数据统计
        主动公开
        288371条
        依申请公开
        100条
        依申请数量
        291条
        依申请办结数量
        224条
        公开信息排行
        • 本月排行
        • 年度排行
        • 市乡村振兴局

          (18)
        • 市政府办

          (16)
        • 市水利局

          (12)
        • 市自然资源局

          (11)
        • 市科技局

          (7)

        汉阴县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

        索引号 719776475-GK-2021-0071 发布日期 2021-04-10 17:37
        来源 汉阴县
        内容概述 汉阴县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
        【字体: 分享:
        2021年4月7日在汉阴县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
        汉阴县人民政府县长 刘飞霞

        各位代表:

          现在,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,请予审议,并请县政协委员及列席人员提出意见。

          一、2020年和“十三五”工作回顾

          过去的一年,面对全球性经济下行压力和新冠肺炎疫情,我们沉着应对、精准防控,全力以赴抓“六保”、促“六稳”,举全县之力打好“疫情防控、脱贫攻坚、全面小康”三场硬仗,全县经济社会呈现稳中有进、持续向好的良好发展态势。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00.2亿元,财政总收入6.15亿元,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.3亿元;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.8%;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.5%、7.9%;城镇登记失业率3.64%。
          (一)疫情防控扎实有效。坚持人民至上、生命至上,认真落实应急性果断措施和常态化防控策略,牢牢抓住“外防输入、内防反弹”关键环节,创新推行四色管理进行精准防控,迅速组织县内5家企业转型生产熔喷布、酒精等防疫用品,全县广大干部群众风雨同舟、共克时艰,铸就了一道抵御疫情、护佑生命的铜墙铁壁,实现了输入疫情零扩散、医护人员零感染。筹措资金8580万元投入常态化疫情防控,在全市率先建成县级核酸检测实验室,做到应检尽检、愿检尽检,持续加强境内外中高风险地区返汉人员监测管理,做到了防输入防反弹。出台“惠企10条”“稳就业9条”等一系列纾困惠企政策,快速推进企业复工复产,推动了交通运输、餐饮商超、文化旅游等各行各业有序恢复。
          (二)项目投资保持领先。坚持项目为王战略,抢抓中央预算内投资、地方政府专项债券、应急专项贷款等政策机遇,全年策划项目100余个,争取上级资金17.9亿元,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.8%,增速居全市第2位,循环县区第1位;全年实施重点项目32个,平涧公路、汉双公路建成通车,水务信息大厦、月河综合治理试验段全面建成,田园锦舍康养、硒谷小镇项目加快推进,凤凰山隧道引线工程、东方希望集团百万头生猪养殖项目、陕西地电汉阴仓储基地正式开工。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拉动投资的“源头活水”,开展“云推介、云签约”系列网络招商活动,县级领导带队开展“小分队”招商30余批次,成功引进陕澳中医药产业园、深港智能电子产业园等项目108个,到位资金72亿元,位居全市前列。
          (三)产业升级步伐加快。工业经济支撑有力,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户,秦巴臻泉纯净水、纳米真石漆等生产线建成投产,全年完成工业投资23亿元,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52亿元,荣膺全国食品工业强县称号。工业集中区新建标准化厂房4万平方米,工业展览馆正式投用,新增投资过千万元以上企业11户。现代农业势头良好,全年完成粮食生产10万吨,实现农业增加值19.2亿元。猕猴桃、茶叶、蚕桑等特色产业不断壮大,成功举办全市首届猕猴桃品鉴大会。建成国家级水产养殖示范场2家、省级示范家庭农场5家、市级航母型园区和示范家庭农场13家,入选全国“互联网+”农产品进城工程试点县、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、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县。推动文旅融合发展,“人文汉阴”区域公共品牌成功发布,盘龙、三柳、太行等村成为乡村旅游靓丽名片。社会消费品零销总额达到44亿元,电商快递上行和下行分别增长162%、132%,交易额增长25%。完成外贸出口3340万元,新落户外资企业1家,利用外资70万美元。
          (四)城镇品质持续提升。加快县城提质升级,花月路、吉庆路竣工通车,汉太路、枫叶路、富强街改造顺利实施,花月湾公园建成开放。推进城市网格化管理,着力破解停车难、脏乱差等城市顽疾,城市规范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,顺利通过省级文明县城复审。深入开展“车让人、人守规”交通文明实践行动,倡导安全出行取得显着成效。涧池重点镇主干道及交通枢纽工程正式启动,6条背街小巷改造全面完成;凤堰古梯田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,双河口古镇获评国家3A级景区,入选全省文化旅游古街区;平梁镇、蒲溪镇、漩涡镇等集镇功能配套设施不断完善。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,建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20个。加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,突出抓好“五乱整治”,持续开展蓝天、碧水、净土保卫战,实施绿化造林6.5万亩,全年空气优良天数340天,较上年净增26天,优良率达93%。
          (五)民生事业全面进步。全年民生支出23.84亿元,占全县公共预算支出的85.2%。县实验中学一期、蒲溪小学扩建、第三幼儿园二组团投入使用,组建凤台小学等五个教育集团,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向农村延伸。县第二人民医院、县中医医院综合住院楼完成主体工程,县医院南区分院建成投用,获评全国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试点县、全国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单位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通过验收,城关镇、涧池镇、平梁镇获评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镇,成功举办2020年陕西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活动。全县退役军人“两站一中心”服务体系实现全覆盖,第8次获得“省级双拥模范县”荣誉称号。新增5500万元落实补贴提标政策,教师、医生、镇村干部待遇稳步提升。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连续三年全市A级,荣获全国劳动争议预防调解综合示范单位。建成农村互助幸福院78所、居家养老照料中心15所,11所敬老院全部完成社会化服务运营改革。
          (六)社会大局安全稳定。全面推行“321”基层治理模式,实施乡村治理示范村30个,“535”工作机制不断完善,推动基层管理服务精细化,做法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批示肯定。实施餐饮业质量安全提升工程,建成“明厨亮灶”480余家,食品药品检测中心正式投用,30余种农产品纳入溯源平台,成功创建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。深入开展重点行业、重点领域专项治理和安全隐患大排查,全年未发生较大以上安全事故。推进“雪亮工程”建设,新增监控3200余个,实现了主干道、重要节点和人口密集区域全覆盖。深化平安建设,扎实开展“六清”行动,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进入常态化,严厉打击非法集资、电信诈骗、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活动,公众安全感排名全市第1、全省第3.扎实开展信访积案攻坚,信访形势持续好转,获评全国信访工作“三无”县。
          (七)自身建设切实加强。深入推进全国法治政府示范县建设,创建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(社区)20个,全民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明显增强。大力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、规范化、便捷化建设,以优秀等次通过省级政务服务标准化试点验收。全县村两委换届按期完成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面完成。《汉阴县志(1988-2010)》完成编纂,正式公开出版发行。公共机构节能工作进入全国前列,荣获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“能效领跑者”称号。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,办结人大代表建议148件、政协委员提案78件,办结率100%。审计、统计、气象、邮政、老龄、慈善和国防动员、扶孤助残、妇女儿童、革命老区、红十字会等工作取得了新成绩。
          各位代表,2020年是极不平凡、极为不易的一年,各项发展任务的全面完成,标志着“十三五”规划的圆满收官。五年来,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,我们团结一心,乘风破浪,阔步前行,坚持低调务实不张扬,埋头苦干抓落实,激发重实绩、敢担当、善作为的干事创业激情,干成了一大批打基础、利长远的大事实事,迈出了高质量发展坚实步伐,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,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历史性成就。
          这五年,我们坚持上下同心、尽锐出战,脱贫攻坚全面胜利。全县上下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全局,聚焦聚力“六个精准”,全面落实“八个一批”,立下最严“军令状”,下足最细“绣花功”,全县7.4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,77个贫困村全部出列,如期实现整县脱贫摘帽,困扰汉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彻底解决。五年累计整合资金50亿元投入脱贫攻坚,完成易地扶贫搬迁5082户17940人,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、动力电、安全饮水、客运班车、宽带网络。推行“三个一”扶贫模式,贫困户带资入社1.4万户,发展特色产业6.88万亩。创新搬迁后扶“138”模式,经验被央视新闻联播、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。建成新社区工厂75家,发放创业贷款2.58亿元,新增城镇就业1.06万人。安全供水等10余项经验做法受到中省肯定,加强乡村治理等20余个省市级现场会在汉阴召开。溧阳市、中国建行、陕煤集团等单位真情帮扶,结出了丰硕成果。全县干部群众以实际行动兑现“贫困不除、誓不罢休,不获全胜、绝不撤兵”的铮铮誓言,书写了一曲曲勠力同心、决战贫困的英雄壮歌。
          这五年,我们坚持砥砺奋进、追赶超越,小康社会全面建成。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,县委总揽全局、协调各方,县政府主责主抓、担当实干,县人大、县政协同心同向、共谋发展,凝聚起追赶超越的强大工作向心力,持续抓好补短板、强基础各项工作,为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。同“十二五”相比,全县生产总值增长74.8%,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3.8%,财政总收入增长54.4%,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8.7%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8.7%。同“十二五”末相比,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5.2%、54.5%,城乡收入比缩小为2.47:1;银行存款和贷款余额分别增长66.1%、91.3%;市场主体总量达2.06万户,是“十二五”末的2.5倍;非公经济占比63%,位居全省第4位。全县生产总值、固定资产投资、银行存款突破了三个一百亿,三次产业占比由16:59:25调整为18:43:39.全省县域经济监测排名跃升至33位,先后荣获全面小康社会标杆县、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、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均衡县等国家级荣誉23项、省级称号33项,获省部级以上表彰奖励数量位居全市第二位。
          这五年,我们坚持建强平台、筑牢基础,园区引领作用凸显。月河工业集中区累计投资8.37亿元,建成园区主干道及雨污管网14公里、标准化厂房35万平方米,入园企业达到158户,手工编织产业园等一批园中园发展势头迅猛,被评为省级示范县域工业集中区,省级经开区创建通过专家评审,待省政府审批。现代农业园区建成面积15.5万亩,省市级示范园区99个,创建富硒标准化养殖基地5个,成功入选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。加快推进凤凰山森林公园建设,建成凤堰古梯田景区游客服务中心,黄龙、太平寨景区配套设施不断完善,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,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、国家水利风景区、中国最美田园。三沈文化产业园入选省级文化产业重点园区,三沈书院和沈氏家训展览馆建成开放,秦邦书画、嘉木田园等3个企业入选省级骨干文化企业。月河物流园区水电路讯设施不断完善,中医药、汽车、石材等物流板块快速推进。通过项目支撑和科技创新,强化投资拉动,着力推进建设,“五大园区”已成为引领县域经济的增长极。
          这五年,我们坚持统筹协调、建管并重,城乡面貌焕然一新。围绕宜居宜业宜游目标,着力完善功能、提升品位、做强产业,建设山水与人文共美之城,城镇化率达到47.5%,较2015年提高了9.4个百分点,2016年、2019年两度荣获全省县城建设先进县。花扒产城一体新区加快建设,太平、李家台等棚户区改造稳步推进;凤凰大道、滨河路、南渠路等11条城市道路竣工通车,迎宾公园、明城墙公园等5处城市公园正式开放;汉阴美食街、文景新天地、自强金海岸等城市综合体建成运营,凤台欣源、星汉等星级酒店相继开业,城市商圈逐步形成;建成城市停车场9处、停车位4479个,实施强弱电入地和四网同建34公里,天然气入户9084户,城市配套功能不断完善。深入开展“五城联创”,国家卫生县城、省级文明县城通过复审,涧池、平梁、汉阳被命名为国家卫生镇,茨沟、洞河等8个村入选全省美丽宜居示范村、乡村振兴示范村,荣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,一幅壮美城乡画卷在汉阴大地徐徐展开。
          这五年,我们坚持创新开放、激发活力,深化改革不断突破。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在全市率先实现“一枚印章管审批”,获评全国“营商环境质量十佳县区”、全国十大最具投资吸引力县区荣誉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,县属国有企业由23家整合为12家,资产规模达到39.5亿元。深化财政金融改革,新增金融机构12家,开源证券、泰隆村镇银行入驻汉阴,创新财政资金支持经济发展的投入使用方式,建立了财信担保、还贷周转、纾困基金等政策机制,组建各类发展基金25支,新四板挂牌企业达18家,金融机构和企业挂牌上市数量位居全市第2位,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2391户,同比增长150%。推进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一体化,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连续3年达省A级,债务管理绩效评价位列全省一等,财政绩效评价位列全省第2名、全市第1名。强力推进行政体制、公共服务探索创新,“321”基层治理模式获评全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典范案例、全国首批20个乡村治理典型案例,“四社协同”改革入选陕西省第二届信用建设获奖典型案例。
          这五年,我们坚持项目带动、补齐短板,基础设施全面加强。每年实施30个重点项目和10件民生实事,县委夯实县级领导包抓,县人大、县政协定期视察督导,县政府强力推进落实,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4亿元,年均增长15.7%,是“十二五”时期的2.3倍,一桩桩大事、一件件实事相继办成,人民群众获得感、幸福感进一步增强。五年建成等级公路和村组道路1500余公里,阳安铁路二线、平涧公路、G541正式通车,汉双、汉铁、涧沈、涧双等公路竣工投用,汉阳汉江大桥、共同大桥和五座跨月河大桥全面建成;洞河水库蓄水发电,月河综合治理试验段、汉阳汉江堤防全面建成,在全省率先实现集镇污水处理全覆盖,智慧水务工作经验得到中省肯定;实施教育重点项目28个,实验中学一期、恒大小学、城东体育场建成投用,教育办学条件大幅改善;县人民医院综合楼、县妇幼院产科儿科大楼建成运营,县第二人民医院、县中医医院综合楼主体竣工,全县医疗保障能力和水平显着提升。全县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,县级“两馆”分别达到国家一级文化馆和三级图书馆标准,入选国家首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县。
          各位代表,回首2020年和“十三五”发展历程,这一路我们披荆斩棘、逢山开路、遇水架桥。五年的丰富实践,让我们深深体会到: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根本保证,增强“四个意识”、坚定“四个自信”、做到“两个维护”,始终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;必须坚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,走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之路,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和空间格局,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;必须坚持把园区建设摆在突出位置,实行土地集约化经营、项目集群式组合、产业链条化延伸、资源循环式利用,使资源效益得到更大发挥;必须坚持把改革创新、开放招商作为关键举措,以开放倒逼改革、以改革促进开放,推动更高水平的开放发展;必须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,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,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          艰难方显勇毅,磨砺始得玉成。“十三五”取得的巨大成就来之不易,历经重重艰难险阻,结出了累累硕果。这是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坚强领导的结果,是县人大依法监督、县政协民主监督、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,是全县人民团结奋斗、顽强拼搏的结果。在此,我代表县人民政府,向辛勤奋战在各个领域、各个岗位为汉阴发展作出贡献的全县人民,向驻汉人民解放军、武警官兵、公安民警和中省单位,向所有关心支持汉阴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各界朋友,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!
          在总结成绩的同时,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,汉阴发展还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:一是经济实力依然薄弱,经济增长的韧性不强,产业和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差;二是产业结构不优,创新能力不强,科技支撑不足,新技术新产业发展较慢;三是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,教育、医疗、文化、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不优,民生保障需要继续提高水平;四是少数干部服务意识和工作能力不强,担当作为意识不够,营商环境还需持续优化。对此,我们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,迎难而上、毫不懈怠,加倍努力工作,扎实解决问题,绝不辜负人民的期望和重托。

          二、“十四五”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

          “十四五”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: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,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、三中、四中、五中全会精神,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统筹推进“五位一体”总体布局,协调推进“四个全面”战略布局,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来安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,贯通落实“五项要求”“五个扎实”,深刻认识立足新发展阶段、贯彻新发展理念、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形势和新任务,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大力实施“生态立县、工业强县、科教兴县、开放活县、产业富民”发展战略,持续推进“1533”发展布局,统筹新型工业化、信息化、城镇化、农业现代化,推动高质量发展,创造高品质生活,实现高效能治理,确保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,奋力开启汉阴现代化建设新征程。
          “十四五”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: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.5%以上,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6.5%以上,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%以上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%以上,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6%以上,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%和8%以上。
          实现上述发展目标,我们需要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:
          (一)更加注重产业升级,助推高质量发展新跨越。坚持把“五大园区”作为承载发展、集聚要素、壮大产业的核心载体,通过筑巢引凤,吸引产业聚集,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。坚定把产业转型升级作为主攻方向,全力打造富硒食品、新型材料、文旅康养三大百亿级主导产业集群,构建特色鲜明、结构合理、链群完整、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链供应链体系。积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,顺应消费升级趋势,培育壮大新型消费,努力提供更高水平的产品和服务。加快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步伐,着力构建三次产业协调并进、良性互动、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,力争到2025年全县打造年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10户以上,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0:40:50.县域综合实力进入全省20位左右。
          (二)更加注重开放创新,激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。抢抓国家“一带一路”发展机遇,深化与东南沿海地区合作,以更加有为的姿态“走出去”“请进来”,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。深入实施“科教兴县”战略,完善创新体制机制,支持企业与高校、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,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,激发人才创新活力,力争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5家,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0.3%以上,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1件。深入推进国有企业、行政审批制度、财税金融体制、投融资体制改革,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,力争到2025年全县市场主体达到3万家以上,企业主板上市1家,新三板挂牌1家、四板挂牌25家,非公经济占比达到64%。
          (三)更加注重生态保护,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。牢记“人不负青山,青山定不负人”嘱托,深入践行“两山”理论,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,持续改善环境质量,推动绿色低碳发展,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,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。当好秦岭生态卫士,坚决守护好秦岭的宁静、和谐、美丽。巩固提升国家园林城市和省级森林城市,推进国土绿化、城市园林提升等工程,实施植树造林18万亩,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0%。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试点,严守生态红线,厚植生态优势,实现主要污染物减量化,努力让汉阴的天更蓝、水更清、地更绿、环境更优美,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。
          (四)更加注重普惠共享,持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。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,坚持尽力而为、量力而行,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,增加优质公共产品供给,努力建设更高质量的幸福汉阴。巩固脱贫攻坚成果,全面推进乡村振兴,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,力争2025年城镇化率达到56%。持续增加群众收入,着力优化分配结构,千方百计让群众“腰包”鼓起来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扎实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。深化爱国卫生运动,抓好健康汉阴建设,加快补齐公共卫生短板。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,不断促进城乡文化协调发展。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、社会救助、慈善济困等制度,织密兜牢基本民生保障网。
          (五)更加注重共建共治,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效能。以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为抓手,深化“321”基层治理模式,大力推进政治、自治、法治、德治、智治“五治体系”建设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,围绕举旗帜、聚民心、育新人、兴文化、展形象的使命任务,深入开展“诚孝俭勤和”新民风建设,推动全民思想道德素质提升;推进平安汉阴建设,加快实施“雪亮”工程,建立健全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,坚决防止群体性事件和恶性案件发生。加强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,推进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落细,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。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,健全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,构建网格化管理、精细化服务、信息化支撑、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,不断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。

          三、2021年重点工作

          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,也是开创汉阴“十四五”发展新格局的第一年,做好今年工作事关长远、意义重大。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来安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,贯通落实“五项要求”“五个扎实”,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,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持续推进“1533”发展布局,扎实做好“六稳”工作,落实“六保”任务,全力稳住经济基本盘,推动经济快速恢复增长,聚力提升发展质量效益,确保“十四五”开好局、起好步,以优异成绩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。主要经济发展预期目标是:全县生产总值增长7%,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%,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%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%,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%和8%,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%,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%以内。
          实现上述目标,着重抓好以下七方面工作。
          (一)坚持项目带动战略,保持投资强劲增长
          狠抓重点项目建设。牢固树立“大抓项目、抓大项目”的鲜明导向,深入开展“产业项目建设年”活动,坚持领导带头抓谋划、全员行动抓实施,突出抓好市县重点项目,强力推动项目建设总量提高、质量提升、建设提速、服务提效,确保全年完成投资116亿元以上。加快推进东方希望集团百万头生猪养殖、陕西地电汉阴仓储基地、深港智能电子产业园等项目建设,开工建设陕澳中医药产业园、陕果工贸产业园、富硒食品交易中心等项目,扎实做好通用机场、“两湖两峡”水利风景区等项目前期准备工作,力争正式启动建设。聚焦上级政策支持方向,围绕乡村振兴、“两新一重”建设等政策机遇,千方百计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,力争更多项目纳入中省市盘子。
         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。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主战场,落实“四个亲自、四个一视同仁、五资同引”招商引资基本方略,运用市场理念和“投行思维”深化开放招商,将“招大引强”与“延链补链”相结合,深入推进集群招商、链条招商、以商招商和云招商,不断提升招商引资的精准度和成功率。紧盯重点区域和目标企业,开展“走出去、请进来”精准招商活动,精心策划综合性和专题性招商推介活动,通过主动对接、积极跟踪、贴心服务,用真心实意打动企业家,吸引项目落户汉阴,力争全年引进投资80亿元以上。建立健全重大项目推进、落地协调服务和回访工作机制,促进碧桂园集团、澳门金促会、陕西移民搬迁集团等企业的项目快速落地。
          持续优化营商环境。全面贯彻落实《优化营商环境条例》,加快简政放权,推进政务公开,创新服务方式,以法治手段维护公平竞争环境,以更好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。深化“一门一网一次”“一件事一次办”改革,大力推广“跨省办”“异地办”经验做法,积极解决堵点难点问题,在减环节、优流程、压时限、提效率上出实效。完善“双随机、一公开”监管、“互联网+监管”等有效做法,压缩自由裁量空间,打造更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、更加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、更加公平守信的市场环境。充分激发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,聚焦痛点难点问题,减少、消除制度性交易成本,更好地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。
          (二)深化绿色循环发展,推动产业优化升级
          强化工业主导地位。以省级经开区创建为抓手,强化“以亩产论英雄”的鲜明导向,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,建成标准化厂房6万平方米,助推路、水、电、讯等配套设施升级。以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为重点,更加精准有效促进产业链向汉阴转移,引进落地投资过千万元入园企业10户以上。围绕富硒产业,聚焦科技研发、基地建设、企业培育、品牌打造,以粮油、茶叶、果蔬、中药材、饮用水等为重点,推动富硒产业向技术链和价值链中高端攀升。围绕新型材料产业,支持天元微粉、中昌管业、佳佳乐陶瓷等龙头企业加大核心技术研发,关键工艺优化,生产设备升级,积极打造新型材料基地。完善县级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,帮助企业解决面临的困难和问题,全面落实各类惠企政策,多途径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,力争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7%。
          加快发展现代农业。落实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战略,严守耕地保护红线,实施补充耕地300亩,坚决遏制耕地“非农化”、防止“非粮化”,稳定和加强种粮农民补贴,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,确保粮食产量保持10万吨以上。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引领,全面推进“千村千园”工程,以培育“三产融合园区”为重点,优化生产、加工、流通产业布局,提升2个“航母园区”建设水平,培育市级农业园区5个。持续抓好“三个一”产业模式,巩固提升猕猴桃、茶叶、蚕桑等特色产业,建成陕南猕猴桃等数字化产业园,打造一批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基地。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机械化、加工智能化和管理信息化,加大“三品一标”认证,培育农业品牌,推动农业生产经营集约高效发展。
          做强文化旅游产业。按照“一心三线”的发展思路,建设宜居宜游中心城区,中线以三沈文化、家训文化为重点,打造月河川道传统文化研学游线路,南线以凤堰梯田为重点,打造耕读文化体验观光游线路,北线以双河口古镇为重点,打造红色文化体验游线路。持续办好“四季旅游”系列活动,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。深挖“三沈”文化内涵,加快三沈文化产业园建设,构建集文化展示、产业孵化、健康养老、休闲度假四位一体的产业平台。加快建设汉阴美食中央厨房,加强美食人才培养,擦亮“陕菜之乡”金字招牌,着力提高汉阴美食的知名度、美誉度。推进现代物流园区建设,努力打造秦巴区域交通商贸物流重要节点。加快康养、文创、信息、物流、金融等业态发展,以电子商务为驱动,培育壮大新型消费,全县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%以上。
          (三)巩固脱贫攻坚成果,稳步推进乡村振兴
          巩固脱贫攻坚成果。严格落实五年过渡期和“四个不摘”要求,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,合理把握调整节奏、力度、时限,做好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,确保工作不留空档,政策不留空白。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,加强收入水平变化和“两不愁三保障”巩固的动态监测,及时消除致贫返贫风险。巩固产业扶贫工作成效,补齐技术、设施、销售等短板,依托“镇园产业联盟”机制,深化“一村一品”“一园一社”模式,完善利益联结机制,推动产业发展提质增效,把农民更好地嵌入产业链,夯实群众增收基础。深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“138”模式,强化对搬迁脱贫人口的产业支持、就业帮扶,完善集中安置区配套设施和服务,加强社区治理和社会融入,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、快融入、逐步能致富。丰富拓展新社区工厂发展经验,加快承接毛绒玩具、电子线束产业转移,促进广大群众就地就近就业。
          大力推进乡村建设。以镇和搬迁社区为中心,集中有限的资金和资源,支持有条件、基础好的村做大做强,鼓励周边乡村向其靠拢,对人口居住多的非贫困村给予政策倾斜,支持尽快补齐短板和欠账,地处偏远、人口稀少的村落逐步加大生态建设力度。持续改善乡村道路、防洪灌溉、电力通讯等设施条件,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等升级,建成乡村振兴市级示范村10个、县级示范村10个。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,推进农村改厕和污水治理,改善村容村貌,建成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10个。以乡村建设、产业发展、公共服务、就业创业等为切入点,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、公共服务均等化,让广大农民群众在一点一滴中感知变化、感受幸福。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,巩固提升新民风建设成果,推进农村移风易俗,革除陈规陋习,推动形成文明乡风、良好家风、淳朴民风。
          深化农村综合改革。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,稳步推进第二轮农村土地承包延期30年试点工作,建立健全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制度,明确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,稳定承包权,搞活经营权。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,充分发挥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平台作用,最大限度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,鼓励多种形式发展农村集体经济,消除空壳村、提升薄弱村、壮大一般村、做强富裕村。深化“三联”促发展工作机制,搭建组织、资源、产销对接综合平台,加快培育区域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,建设一批特色旅游村镇、精品民宿,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,更好带动农民就业增收。加强涉农职业教育、技术培训,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,吸引各类人才到农村大显身手、创新创业。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,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、双向流动,促进城乡互补、协调发展、共同繁荣。
          (四)加快城镇扩容提质,不断改善城乡面貌
          着力建设“四个城市”。以建设干净、畅通、宜居、文化“四个城市”为抓手,进一步提升汉阴城市品质和形象,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,力争城镇化率达到49%。推行城市“三长一员”网格化管理模式,突出市容市貌、建筑扬尘、商业广告专项整治,实施人工湖排污整治,打造干净城市。实施城市道路畅通行动,推进公共停车场建设,下茬整治僵尸车,坚决取缔各类占道经营,持续深化文明交通行动,打造畅通城市。加快花扒、解放、太平等7大棚户区和棉织厂家属院等9个老旧小区改造,实施迎宾大道、花扒路等市政工程建设,启动北城街和体育场改造工程,完善水电气讯等配套设施,不断提升城市宜居水平。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,加快推进“三沈文化产业园”和西坛古街区建设,发展以书画、文博为重点的文化产业,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品位。
          实施特色强镇工程。加快国土空间规划、城乡发展规划编制,扎实推进多规合一、区域协调、城乡融合,有序引导人口、产业向城镇聚集。围绕做大做强县城副中心,加快涧池集镇主干道改造和交通枢纽建设,启动枞岭家训文化产业园建设,努力打造综合性示范镇。依托资源禀赋、产业基础,以平梁、蒲溪、漩涡、双河口为重点,因地制宜,突出特色,建成一批现代农业和休闲旅游示范镇。推进新型社区建设,以移民搬迁安置区为重点,加快社区基础设施标准化,创新社区治理机制,打造环境优美、宜居宜业幸福家园。持续加强各镇交通、电力、供水、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,推动城市优质教育、医疗、文化等资源向基层下沉,增强集镇整体功能和承载力。
         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。严格落实《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》,认真组织开展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勘界立标,持续巩固“五乱”整治成效,协同推进秦岭、巴山生态环境保护。进一步夯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,突出源头管控,从严查处违法违规行为,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。深入开展铁腕治霾行动,狠抓建筑扬尘监管、秸秆禁烧、油烟治理和烟花爆竹禁放,确保空气优良天数达318天以上。巩固三级河(湖)长制责任体系,建成县城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,规范集镇污水处理厂运营,深入推进排污专项整治,全面实施长江流域“十年禁渔”,确保饮用水源地和南水北调水质稳定达标。全面推行“林长制”,全力抓好天然林保护,实施绿化造林4万亩,切实筑牢生态安全屏障。狠抓节能减排,坚决淘汰落后产能,全年GDP能耗下降3%。
          (五)改革引领创新驱动,奋力增添发展动能
          深化重点领域改革。深入推进“放管服”改革,进一步落实简政放权各项政策,为市场主体减负担,为群众办事增便利,为公平营商创条件,力争市场主体增长2500户。深化财税体制改革,推动预算绩效管理全方位、全过程、全覆盖,切实提高财政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。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,创新财政投入方式,发挥财政资金“四两拨千斤”作用,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公益性事业投资运营,鼓励项目投融资模式的多元化。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重组,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和国资监管体制,增强国有企业融资经营发展能力。加强金融改革创新,落实金融政策,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,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。持续推进“四社融合”改革,积极探索生产、供销、信用“三位一体”合作,努力打造为农服务的综合平台。深入推进教育、卫生、文化、体育等领域改革,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。
          大力实施创新驱动。深化苏陕协作、津陕协作,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为纽带,全面加强产业发展、科技创新和对外开放合作,积极融入国际、国内双循环。抢抓安康“无水港、铁路港”建设机遇,搭乘中欧班列“安西欧”专列,扩大富硒食品、毛绒玩具、电子产品出口规模,力争进出口额达到1800万元以上。加快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建设,推广线上线下融合销售模式,打造跨境电子商务聚集区。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,力争申请发明专利22件,实现合同交易额1300万元以上,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0.25%以上,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户、中小型科技企业14户,积极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。加强新型智库建设,建立完善高层次、短缺型人才引进机制,让更多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来汉创业、创新。
          加快发展数字经济。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,加快5G网络向城镇和农村延伸,进一步扩大边远山区、旅游景区网络信息覆盖面。紧跟“数字产业化、产业数字化”趋势,深化互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,围绕5G应用、数控制造、智能物流、现代传媒等领域,积极培育生成一批新兴产业,培育壮大数字经济。加快推进花扒大数据产业园建设,聚集数据、技术、人才等要素资源,打造大数据产业应用中心。以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为抓手,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,积极推广5G技术在教育、民生、医疗等方面的应用,打造数字政府,实现数字为政务服务赋能,提升群众生活智慧化、便捷化水平。
          (六)聚焦美好生活需要,着力办好民生实事
          统筹推进民生事业。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以提升教育质量为核心,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,健全控辍保学长效机制,加快教育优质均衡发展,努力推进教育现代化。实施县文化馆、图书馆改造和农村应急广播网建设项目,深入挖掘优秀地域文化,大力开展群众文化体育活动,围绕庆祝建党100周年推出一批优秀文化文艺作品。深入推进健康汉阴建设,深化“5+2”医共体模式,建成县第二人民医院、县中医医院综合住院楼,启动县人民医院三级医院创建,扎实开展医疗服务能力建设、现代医院和智慧医院建设,持续提升县域医疗保障能力和水平。加强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,加快推进疫苗接种全覆盖。扎实做好退役军人安置、管理和保障工作,切实维护退役军人合法权益。大力发展居家和社区养老,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托育服务,努力实现幼有所育、老有所养。
          加强社会治理创新。以全国首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为契机,深化完善321基层治理模式,构建基层党组织领导、多方主体参与的村级高效治理平台,推动县域社会治理实现新突破。持续推进“雪亮工程”建设,加强综治中心平台数据共享,建立网上网下融合、人防物防技防结合的立体治安防控体系。继续保持对黑恶势力、非法集资、黄赌毒等违法犯罪的严打高压态势,严厉打击“五霸”等违法犯罪,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。高标准推进“八五”普法,以贯彻《民法典》为重点加强普法教育,持续提升城乡公共法律服务水平。坚持领导下访、回访和包案制度,持续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行动,全力防范化解管控各类矛盾风险。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,强化非煤矿山、建筑施工、食品药品、道路交通等重点领域安全管理,及时消除重大隐患,维护和谐、平安、稳定的社会环境。
          着力提升城乡居民收入。扎实抓好脱贫人口、高校毕业生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服务,帮扶残疾人、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体就业,完成创业担保贷款4300万元,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万人,新增城镇就业1900人,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%以内。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,多渠道鼓励支持城镇创业就业,支持发展家庭经济和个体经济,稳步提高居民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,力争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%、8%。严格落实《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》,依法治理拖欠民营企业账款、农民工工资问题,严厉打击恶意欠薪行为。持续做好养老、医疗、工伤、生育、失业五大保险扩面,全面落实好城乡低保、特困供养、残疾人等低收入群体的兜底保障政策,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,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。
          (七)加强政府自身建设,实现行政效能提升
          建设学习型政府。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,做到学史明理、学史增信、学史崇德、学史力行。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、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。紧跟新时代步伐,加强“三新”“三高”等新知识学习,练好“八项本领”,增长“七种能力”,做“能谋事、能干事、能成事”的工作表率。积极走出去,解放思想,开阔视野,学习新经验,拓展新思维,开创新局面。
          建设法治型政府。牢固树立现代法治意识,自觉学法用法遵法守法,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,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。全面推行权力和责任清单制度,做到依法行政、依规办事,加快形成办事依法、遇事找法、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。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、政协民主监督、纪委监委监督、审计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,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,持续推进政务公开、信息公开,提高政府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。
          建设服务型政府。发扬服务为民、无私奉献“孺子牛”的精神,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,强化群众意识和公仆意识,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,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。建立健全群众问政问计制度,注重发挥市民热线和321数字平台作用,全面畅通民意表达渠道,当好问需于民、排忧解难的服务员。深入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,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,创新便民服务,提升服务效能。
          建设创新型政府。发扬自强不息、开拓进取“拓荒牛”的精神,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,深入推进科技创新、管理创新、机制创新,持续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。注重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有机结合,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、整体性、协同性,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更大成效。聚焦经济社会发展的难点问题、人民群众关心的焦点问题,积极探索、勇于实践,努力形成更多可复制、可推广的经验。
          建设务实型政府。发扬老老实实、勤勤恳恳“老黄牛”的精神,坚持说实话、谋实事、出实招、求实效,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,努力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人民的幸福指数。强化担当意识,坚持领导带头、以上率下,说办就办,定了就干,大力破解产业、项目、融资和用地等难题。不断强化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,一张蓝图干到底,一任接着一任干,用实干奋斗创造美好生活,用实干奋斗交出一份新时代的精彩答卷。
          各位代表,新时代是属于奋斗者的时代!没有比脚更长的路,没有比人更高的山——让我们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,整装再出发,奋进新征程,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,共同绘制汉阴现代化发展新蓝图!

     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